城市与区域经济(收集3篇)

时间:2024-06-16 来源:

城市与区域经济范文篇1

【论文摘要】在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建设大潮的推动下,城管执法工作的开拓性、创新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的规模多大,城管执法的范围就有多大。城管工作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通过对市容市貌的执法管理,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经济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直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建设大潮的推动下,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管工作,思路有新的突破,观念有新的改变,作风有新的表现,能力有新的提高。通过创建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直接或间接地服务和服从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1]

一、城市形象管理的重要性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决定了城管的重要性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城市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区域中,城市的中心地位和主导性,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维护城市形象的城管工作,对于做好城市管理意义重大。

(二)城市的发展壮大决定了城管的重要性

城市的特点是人口密集,企业集中。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包括大量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的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以及衣食住行,所有这些如果任其无序发展,那么城市马路再宽也要拥挤,城市建筑再好,也要被垃圾污染。城市三分建、七分管,维护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正常有序,就需要城管保证这一切有序进行,这就决定了城管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城市管理工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的发展要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衡量,国力的竞争就是国家中心城市经济的竞争。环境是资本、是品牌、是生产力,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和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的作用,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良好的城市环境,就会吸引人、吸引资金。人流物流的增加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维护城市形象的城市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优美的城市环境,配套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是新时期我国城市管理的“主力军”,通过行政执法改善城区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文明城市创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障碍物清理、维护本市形象、促进本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城管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栽下梧桐引来金凤凰,投资环境吸引企业来落户,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城管应该是构筑这个平台的得力人选。[2]

(一)提高使命感,促进经济发展

城市管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个大的范畴,我们都羡慕新加坡的城市文明,这个文明是靠严厉的执法得来的。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把城市管理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推动经济建设、促进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个城市的建设,会投入巨额资金,这是社会上纳税人的血汗钱,维护好城市的建设,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是城管工作的历史使命,充分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以管好城市为己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规范执法,保护经济发展

城市管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规划建设水平密切相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也只是城市管理的一个方面。确定正确的执法理念,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城管工作是以“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当地、服务群众”为工作目标,改变人们心目中城管“抢称、掀摊、追贩子、没收罚款”的不良形象,通过沟通讲解。让百姓理解并支持城管工作。切实为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市容秩序,打造一流投资环境。做到依法执法、规范执法、科学执法,数字化城管,以服务与人民和社会的心态做好城管工作,是保护区域经济发展的必须。[3]

(三)人性化执法,推动经济发展

2008年1月7日湖北天门市城管执法人员耍威风打死路人,触犯刑律被逮捕;2008年4月23日,南京市城管执法人员群殴市民事件;2009年3月11日,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城管执法局,滥用暴力,致使当事人受伤,引起市民众怒;这样的报道频频,与城管没有实现人性化执法有很大关系。执法必然涉及到处罚,处罚势必会带来抵触。怎样实行人性化执法,从而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呢?城管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强化公民法律意识,提高执法质量和效果。我们龙港镇作为全国第一座农民城正处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市容环卫设施相对滞后,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与人口素质和文明卫生习惯养成相对滞后的矛盾,给城管执法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人性化执法的深化和完善,是执法技巧、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城管工作难点的违章建筑、占道经营、城市三乱、街巷卫生、渣土抛洒等。通过规范的人性化的城管执法,推动本市经济的发展。

结语

维护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杜绝被各种“禁止、不准”束缚,该干的事没干好,该取缔的项目没有取缔的不作为;处理棘手问题和驾驭现场局势的能力弱,不按程序执法、导致矛盾激化的现象时有发生的乱作为,是目前我们城管执法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凤英.试论兰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系统运行体制改革[j].甘肃农业,2010(12).

城市与区域经济范文篇2

根据经济区的同质性和集聚性特征,区域经济可分为同质性经济区和异质性经济区或极化性经济区(陈秀山、张可云,2003)。随后,同质性和极化(集聚)性两种基本方法被许多国家在对经济区进行划分时采用。两相比较而言,以同质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区发展更具有竞争性(孙红玲,2012),而以集聚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区发展则更需要加强以区域互补和合作为重要内容的区域合作。(一)同质性划分思想同质性划分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同质经济区依据区域之间的某一种或某一类经济活动、经济要素、经济问题等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从这种意义上看,中国国民经济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是采用同质区域方法进行划分的同质区域经济。同质经济区的“匀质”特征具有相对性。例如,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中国国民经济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区域);在具体区划实践中,也按照发达程度将经济区域划分为发达经济区域和欠发达经济区域。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区域经济板块划分中,纵向划分的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被广泛接受,国家分别针对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制定了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并产生良好政策效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同质区域的划分方法,在认识经济区域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特点时,忽视了经济区域内实际存在的异质性,不能完全反映出区域的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联系性和内聚性。而且划分时往往照顾到省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及地理空间连续性(杨开忠,姜玲,2010)。如果舍弃区域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去关注区域内的差异性,那么区域内的经济板块的存在也是客观事实。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从整体上讲这是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区域,属于同质区域。但事实上,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条件也是有较大空间差异的,有发展水平较高、集聚程度较强的城市经济板块,也有发展水平较低且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村经济板块。因而,对同质经济区的“匀质区域”特征的理解不能绝对化。(二)集聚性划分思想极化经济区是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内在经济功能联系的经济区,是由若干互补性强的异质区域构成、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济集聚区。极化经济区是以在某种区域的共同利益和集团意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内聚力作用而形成的,由经济中心、经济网络和经济腹地等要素构成(刘本盛,2009),对这种区域进行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组成极化区各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因此,它强调的是区域内事物的相互联系性和内聚力,它所反映的是一种结构(郝寿义,安虎森,1999):极化经济区的区域内各组成部分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即不同行业按其内在的相关性共占同一区位而相邻、相互影响,以至共同发展,具有一种在共同利益或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内聚力。极化经济区具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空间过程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从空间状态来看,则表现为生产要素流动所形成的经济集聚核心和经济扩散点(聂华林、王成勇,2006)。极化经济区形成的关键机制是市场机制作用下经济主体的自组织行为过程中形成的空间相互作用。综上所述,两种经济区划分思想都具有各自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应根据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需求来确定。经济区划不是目的,而仅是识别特定经济区域、制定相应的差异化区域政策的必要手段,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发展目标的战略需要而加以调整。

二、中国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特征

在生产要素区域流动基础上,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关联日益深化,区际经济联系模式也不断演化,形成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最终表现为经济空间结构的规律性特征。考察我国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可以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的联动模式加以识别,进而为区域规划、区域政策制定奠定基础。城市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核心空间(李郇,徐现祥,2011),选择城市经济作为考察基本空间单位,分别从人均GDP、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及区域发展度等4个指标加以分析(如图1-4所示),国民经济空间结构呈现人口、经济等的空间分布具有相似性与规律性,以城市为基本单元呈现出空间组团化趋势。第一,三大极核区域已经形成。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与环渤海城市群已经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三个核心“牵引空间”,不仅是经济重心区域,也是要素集聚中心、经济集聚中心与创新中心,是牵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动力核”。第二,核心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已逐渐显现。区域联动发展过程中,距离衰减效应显现,临近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快于距离稍远区域。随着极核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的产业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过程形成的产业扩散日益加强,空间溢出效应不断引领各区域经济板块式演进。这一产业升级过程与区域比较优势变化相协同,从而确保新产业中的企业具备自生能力(林毅夫,2012)。这一过程更多依赖的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关联关系基础之上的。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成为推动空间联系及相互作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经济自组织机制的宏观表现是区际发展的空间依赖程度日益加深,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尤其在一国内部,区域的相互作用强度日益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空间相互作用在空间取向、强度变化等方面都呈现出规律性。由于区域主体消费者及企业,其空间流动的规模往往受到一定约束条件的限制,如空间距离、转移成本、适应成本、政策引力等等,在其空间取向、转移规模上往往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形成毗邻效应,即空间位置靠近的区域之间更易于成为相互作用的方向,相互作用的强度往往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这就是很多学者由实证研究得出的“距离衰减率”。获取经济相互依赖和增长传递在一经济系统内运行的渠道,最好的方式是研究跨区组织的空间结构(Pred,1976),如企业跨区域组织生产行为的空间结构等。第三,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形成经济扩散通道。通过城市群内部交通网络连通整个城市群,通过城市群间网络连通全国(程前昌,2013),形成以城市群为发展核心,沿交通干线溢出格局,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进程有效融合。中国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又一典型特征是城市群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无论是沿海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还是中部的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等,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牵引空间”,在人口、经济集聚力日益提高的同时,其规模效应产生的增长极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战略核心作用。城市群经济区是城市经济向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城市群中的每一个城市通过生产、流通方面的协作和合作,形成城市经济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城市经济一体化运行机制。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城市群经济区的内在经济联系得到增强,尤其是城市群的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制度创新不断取得突破,从而不断深化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例如,长三角经济区中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内在经济联系的强化,推动着长三角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就是城市群经济区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式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例证。通过重要的交通干线连接作用,构成城市间、城市群间空间经济联系的要素流通道基础,如横向的新亚欧大陆桥快速交通束(主要由铁路、高速公路构成)、长江快速交通束及纵向的京沪、京广、京九快速交通束等形成的网络化、现代化交通体系,在我国沿海-内陆城市群间形成有力的空间经济联系基础,为增长传递的实现提供了通道,也为空间协调发展的实现提供了支撑。综上所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已呈现出区域城市化、城市集群化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制定相应区域经济空间管治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国民经济横向划分的“三大泛经济区”

在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特征考察基础上,调整区域规划战略思想,破除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思维的制约,以区域联动发展为纽带,遵循集聚性经济区划思想,重塑中国经济区划,将中国国民经济横向划分为“三大泛经济区”:泛长三角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与泛环渤海经济区,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泛经济区是经济区的特殊形式,是具有极核区及其经济腹地区的区域板块。中国国民经济已经或正在形成“泛珠三角”(泛珠江三角洲)、“泛环渤海”和“泛长三角”(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等,这些泛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中国区域规划与管治向着更广域化的方向发展(方创琳,2007)。泛经济区极核区与其经济腹地的内在联系日益增强,区域合作及其一体化发展的程度日益加深,区域治理、区域政府等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日益拓展。从这种意义上说,泛经济区是具有内在的经济区性质和“宽泛”外延特征的极化经济区。按照区域经济的横向集聚性或异质性划分要求,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是极核区,三大极核区各自的极化和辐射区是经济腹地,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与其各自的经济腹地构成泛珠三角区、泛长三角区和泛环渤海经济区。因此,“三大泛经济区”是中国国民经济横向划分的三大极化经济区。(一)“三大泛经济区”的空间范围界定(见图5)珠三角经济区率先提出建立极化经济区即构建“泛珠三角‘9+2’模式”的战略设想。泛珠三角经济区由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等14个城市经济板块为经济极核区,以厦、漳、泉等福建沿海岸城市经济板块为副中心,极化和辐射带动粤、闽、琼、桂、湘(部分城市)、赣(部分城市)、黔、滇等珠江流域经济带的省、市、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经济板块组成。泛长三角经济区由长三角经济区及其经济腹地区组成。以“22城市”、“一市两省”内涵的长三角为极核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发展“牵引”着长三角经济腹地发展和空间结构演化。以长江流域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主要为陇海-兰新经济带)为“动力轴”,极化和辐射的苏、浙、皖、豫、鄂、湘(部分城市)、赣(部分城市)、渝、川、陕(部分城市)、甘、青、藏、新等省(市、区)域经济板块组成(朱舜,2009),具有“一极两带”空间结构的经济区,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举足轻重的极化经济区之一。泛环渤海经济区,即以环渤海城市群为区域经济中心并连接黄河下游区域和华北、东北平原腹地的经济区,主要包括京、津、辽、鲁、冀、晋、陕(部分城市)、吉、黑、蒙、宁等省(市、县)域经济区,形成以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大连等构成的环渤海城市群为增长极的大扇形经济区板块。从整体上看,泛珠三角经济区、泛长三角经济区和泛环渤海经济区的现有人口、经济规模和政府财力都接近,因而无论是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指标,“三大泛经济区”基本处于同一竞争平台(孙红玲,2005)。概括地说,极化经济区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类型。发展程度不同的增长极总是极化和辐射着一定的经济腹地。因此,从空间经济意义上看,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区域经济不具有同质经济区的特征;从内在经济联系看,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区域经济板块是快速发展的极化经济区,因而“三大泛经济区”由具有极化经济区特征的极核经济区及其经济腹地组成。(二)“三大泛经济区”划分意义1.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特征相协调。“三大泛经济区”的形成是区域经济空间关联与相互依赖的结果,以三大核心区域港口群及区际快速交通网络形成的要素流为物质基础,在核心区与腹地区间形成紧密的空间经济联系,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推动着核心区与腹地区间的极化与辐射作用的发挥,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显示出明显的极化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梯度特征,从整体层面来看,一方面存在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腹地和长三角经济弱影响区(以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西安以西部分及与之相连接的青藏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基础交通束形成的经济带及其极化和辐射区域)。长三角经济弱影响区还不具有长三角经济腹地的特征。随着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的快速发展,长三角经济弱影响区与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腹地的内在经济联系必然增强。长三角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腹地的内在经济联系与日俱增,形成极化-腹地区,即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长三角经济腹地不是具有长三角经济区性质和特征的经济区,而是受“一极两带”极化和辐射的经济腹地。另一方面,长三角经济腹地中有类似长三角经济区性质和特征的经济区,例如,皖江、环鄱阳湖、长株潭、武汉、成渝、东陇海(淮海经济区)、中原、西安等城市群,是次一级区域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域。泛珠三角与泛渤海经济区亦具有类似层次特征,形成多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2.与劳动力等要素空间关联模式相协调。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空间流动取向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梯度差、交通便捷度、社会资本等,中国目前已基本形成要素流动的板块化,表现为三大泛经济区内部、在不同发展阶段城乡间、城市群间形成较密集的劳动力流、资本流、商品流、资源流、技术扩散等,要素空间配置模式不断随经济发展演化,两者形成相互促进的自组织过程,且不断自我强化。以劳动力流动为例,皖、豫、鄂、湘、川等人口流出构成中,相当比例流向长三角经济区,而长三角经济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也成为推动经济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大泛经济区”的划分不但反映了现实中要素空间关联模式,而且通过区划与合作网络的协同,为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集成奠定了基础。3.行政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经济的有机融合。“三大泛经济区”的划分在保持市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基础上,充分考虑城市经济辐射形成的集聚区特征,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经济区划的基本单位,实现行政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经济的有机融合。“三大泛经济区”的划分并不追求省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而是以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关联模式作为识别基础。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与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及城市群竞争力之比较。城市经济活力的增强、经济实力的提升,推动行政区域经济下较固化的行政等级系统管理模式不断演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这一过程正是经济区域经济不断形成发展的过程,将有力破除行政区划刚性约束作用产生的消极影响。4.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耦合。横向划分的三大泛经济区具有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可以使中、西部拥有内在联系的东部沿海城市群极核区。三大泛经济区的经济腹地也是东部沿海城市群极核区空间结构扩展的必然要求。区域经济板块的内在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推动经济腹地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和落户,使“三农”问题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得到解决。以城市群协同发展为战略取向的“三大泛经济区”内部,在集聚与扩散机制作用下,形成空间关联基础上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关系,在城乡间、城市间、城市群之间,以及由城市群空间关联形成的区域间,不断深化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耦合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群之间横向合作联系的加强,更有利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避免低水平竞争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问题。(三)“三大泛经济区”与“三大经济地带”的比较中国国民经济纵向划分的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和横向划分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泛环渤海三大泛经济区在空间结构、协同发展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1.经济区空间结构差异。泛珠三角经济区、泛长三角经济区和泛环渤海经济区由各自起龙头作用的经济极核区和广阔的经济腹地构成,是有内在经济联系和协调发展机制的极化经济区。从整体上看,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同质经济区特征十分明显,与泛珠三角经济区、泛长三角经济区和泛环渤海经济区的空间结构差异十分显著。泛珠三角经济区、泛长三角经济区和泛环渤海经济区从整体上看属于异质经济区,各经济区内部表现为异质性或集聚性;东、中、西部经济地带内部表现为同质性。这就说明,在纵向划分的三大经济地带的同一个大经济地带板块内,经济同质性就意味着更多的竞争,而异质经济要素和资源的互补性又不在同一个大经济地带;在横向划分的三大泛经济区空间结构中,由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的异质性和互补性是在同一个大经济区板块内,因而有利于协调经济极核区与经济腹地的分工与合作,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的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指向优化方向演化。2.协同发展机制差异。同质经济区的三大经济地带缺失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内在机制。区域经济核心实力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优势、企业群体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而这些优势又取决于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程度和范围。同质经济区的三大经济地带划分,割裂了东部沿海区域资本、技术优势与中、西部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的互补关系,造成东部资本、技术要素和中、西部自然资源、劳动力要素空间异质特征难以协同,环境资源利益补偿机制缺失,核心城市群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作用不明显,不利于区域经济整合(张子云、于武、杨柏,2007),难以保证经济要素高效使用和升级换代,使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并没有实现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预期。三大泛经济区的经济本质是具有拓展横向经济分工与合作内在联系的经济区,具有人流、物流、资本流等内在联系机制,一体化运行从而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的“驱动力”,具备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三大泛经济区中的东部经济极核区拥有广阔经济腹地,不仅使经济腹地能更好地接受沿海经济极核区的辐射和带动,更重要的是伴随着经济要素的有序流动,沿海城市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和腹地空间,从而使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大城市群得到更大发展。

四、政策启示

城市与区域经济范文篇3

关键词: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演变发展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theemergenceofthecity,thecomplicatedhumanlivingenvironment,andproducedtheurbanplanningthoughtandgetcontinuousdevelopment.Especiallyinsocialtransformationperiod,theoldcitystructurecan'tadapttothenewsocialliferequirementsofthesituation,thecityplanningtheoryandpracticeoftenappearleap.

Keywords:modernurbanplanning;Thoughttheory;Developmentandevolv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矛盾。城市中的多种矛盾也日益尖锐。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首先危害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妨碍了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因此从全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城市规划理论。

1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理论渊源

1.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时期,针对资本主义城市与乡村的脱离和对立,私有制和土地投机等所造成的种种矛盾,莫尔设计的乌托邦中由50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控制,以免城市与乡村脱离。每户有一半人在乡村工作,住满两年轮换。以莫尔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城市矛盾的本质,但他们实际代表了封建社会小生产者,由于新兴资本主义对他们的威胁,引起畏惧心理及反抗,所以企图倒退到小生产的旧路上去。乌托邦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有一定的影响。

1.2理性主义思想理性主义思想创立了现代城市规划认识问题与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基础。现性主义肇始于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革命时期,经笛卡尔的哲学论述与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的推进与普及化,而成为了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现性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是笛卡尔(1596-1650),经启蒙时代的哲人们的阐述与推进,理性主义才逐步成为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合理性是理性主义思想的核心。

1.3勘天役物的进步论观念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中描述的追求无穷无尽创造的浮士德现象是近代精神的代表或象征,勘天役物,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是超越自我、战胜魔鬼、成为胜利者的必由之路。

牛顿力学的创立更增长了人们的信心和自豪感:人类简直没有什么不能认识,也没有什么自然力不能驾驮,即使现在不行,以后准行,因为科学是累积的,是不断进步和无止境发展的。

斯宾塞(Spencer)的进步论:“理想人的终极发展具有逻辑上的必然”。因此他提出:(1)有机体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多样化的过程,很多社会生活方式来源于极少的几个原始模式;(2)发展的总趋势是:较复杂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产生于较简单的形式之中。他认为进化过程是从无凝聚力的同质过程变为整合的异质的过程。

1.4、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平等和自由历来被视做人的基本权利,甚至是民主的真谛。启蒙运动时期和其之后,自由的含义在内容上更加广泛:从积极的方面讲,表现为政治参与与民主制,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等;从消极方面讲,则表现为个体的权利受到保护,不容侵犯,包括人身权利、政治权利、财产权利等。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2.1Howard的田园城市期探索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霍华德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这一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地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如果将城市土地统一归城市机构,就会消灭土地投机,而土地升值所获得的利润,应该归城市机构支配。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2.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由他的追随者恩维(Unwin)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的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并在1922年提出一种理论方案。同时期美国规划建筑师惠依顿也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

1912-1920年,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建筑计划,打算在离巴黎16㎞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尚需去巴黎解决,一般称这种城镇为“卧城”。1918年,芬兰建筑师沙林宁(ElielSaarinen)与荣格(BertelJung)受一私人开发商的委托,在赫尔辛基新区提出了一个17万人口的扩展方案。虽然该方案由于远远超出了当时财政经济和政治处理能力,缺乏政治经济的背景分析和考虑,只有一小部分得以实施,但由此建筑师沙里宁在二战以前被砍成为了一个规划师。在沙里宁的方案中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城镇,以控制其进一步扩张。这类卫星城镇不同于“卧城”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

2.3《雅典》和《马丘比丘》

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人文科学日益进步,价值观念起了变化,这一切都对城市规划产生深刻的影响。1933年的《雅典》概述了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和城市规划的任务,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规划家没有舍弃《雅典》的基本原则,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给予更新和补充,这就出观了1977年的《马丘比丘》。这两个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对全世界城市规划都有相当的影响。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

3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墟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结束语: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参考文献:

[1]P.Hall,1975,UrbanandRegionalPlanning,邹德慈和金经元译,1985,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J.B.McLoughlin,1968,UrbanandRegionalPlanning:ASystemsApproach,王凤武译,1988,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唐子来.城市开发和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汇刊.1991年第1~2期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与死》一书中,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提出城市空间和城市形

【城市与区域经济(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绿豆观察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6-16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6-15

[精选]小学三年级日记(整理3篇) 2024-06-14

[精选]小学生日记(整理9篇) 2024-06-13

[精选]重阳节日记1(整理9篇) 2024-06-13

放风筝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6-12

绿豆观察日记精选(整理7篇) 2024-05-30

幼师实训心得(整理5篇) 2024-06-16

城市与区域经济(收集3篇) 2024-06-16

《狼王梦》读后感(整理9篇) 2024-06-16